中國香料十強企業 | 專業內酯香料生產商
網站首頁 >> 關于華業 >> 詳情
發布時間:2016-09-13
“如果有餐廳打出這樣的廣告,‘本餐廳食品均不含味精及任何食品添加劑’,那絕對是個謊言。”現代社會“如果你想躲開食品添加劑,那只能穿越回原始人的穴居時代。”
作為我國食品行業里唯一的院士,也是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最年輕的院士,孫寶國的這兩句話最近在網絡上被廣為流傳。今年51歲的他,研究了28年食品添加劑,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技術發明獎等榮譽數不勝數,在這一領域里的權威性毋庸置疑。“在這個食品添加劑近乎被‘妖魔化’的時代,人們對它的誤解越來越深,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出來為它說兩句話。”孫寶國說。
從2010年到今天,圍繞食品添加劑,他已在全國做了100多場科普報告,最近更是主編了《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一書,以他為首的9名教授兢兢業業回答了“進口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劑更安全嗎”、“沒有添加劑的食品更安全嗎”等118個老百姓對于食品添加劑最想知道的問題。7月28日,孫院士接受了《生命時報》記者專訪,將食品添加劑的“真實面目”展現在眾人面前。
“一個國家越發達,食品添加劑才越多”
“1984年我大學畢業時,老百姓對食品添加劑可沒這么關心,那時候都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名詞,我出去一般對人說自己是做香料的。”在孫院士印象里,食品添加劑一下子吸引了公眾的眼球,大概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那時就有媒體或專家說,“三聚氰胺不是一種好的食品添加劑”。“這真是冤枉,三聚氰胺壓根就不是食品添加劑,是一種非法添加物。從此以訛傳訛,又出了蘇丹紅、瘦肉精,這些非法添加物被一些人誤認為是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就這么背上了黑鍋,怎么也甩不掉,而且越抹越黑。”
提起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的區別,就要說到我國食品添加劑許可制度。孫院士解釋,1981年中國出臺了第一個食品添加劑許可制名單——“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采用的是國際慣例,名單上的700種物質是當時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這之前,中國沒有食品添加劑方面的國家標準,只要安全可靠、加工制作食品時需要就可以用。在這之后,中國的食品添加劑快速發展,到2012年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已經有2500多種。“三聚氰胺、蘇丹紅、吊白塊、瘦肉精從來就沒有進入過這份名單,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非法添加物。”
“有人可能覺得2500多種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美國有5000多種食品添加劑,全球至少有1萬多種。就是我國這2500多種里,絕大部分也是從西方學來的,具有原始自主知識產權的不過百分之一二。”孫院士說,很少有人知道,食品添加劑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越是發達國家,食品添加劑品種越多,人均使用量越大,比如美國就是世界上食品添加劑人均消費量最大的國家。
“然而在我國,公眾和輿論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和一些不理性的對待,終將對這個產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他幾乎是一字一頓地告訴記者,不管是食品添加劑許可制建立的前后,還是現在,中國還從來沒有發現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這話是陳君石院士說的,他的團隊調研了很長時間,沒有發現一例這樣的事。”食品添加劑在今天幾乎到了談“添”色變的地步,“這種誤解,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過,只是在中國發生了。”
“如果生活中沒有食品添加劑,那會是什么樣?”
中國人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有多深?孫院士說,這從滿大街的“零添加”、“純天然”廣告中就能窺得一斑。“且不說這些廣告是否真實,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生活中沒有食品添加劑,那會是什么樣?”
“首先,商店里賣的和飯店里制作的食物,你都吃不上了,因為那里面幾乎都有食品添加劑。面包、餅干里有膨松劑;巧克力、冰激凌里有乳化劑;火腿腸里有護色劑和防腐劑;可樂里有著色劑和酸味調節劑;啤酒里有防腐劑二氧化碳;干紅里有防腐劑二氧化硫;豆腐里有鹵水,主要成分是氯化鎂,是食物凝固劑;油條里有明礬,是膨松劑;口香糖里有甜味劑和膠姆糖基礎劑;味精學名叫谷氨酸鈉,是增味劑;雞精里除了谷氨酸鈉,還有肌苷酸鈉、鳥苷酸鈉、雞肉香精,這些都是食品添加劑……如果你覺得在家做飯就能遠離食品添加劑,更是大錯特錯。大米中有防腐劑;面粉中有抗結劑和防腐劑;油要用到脫色劑和抗氧化劑;鹽里有抗結劑;醬油和醋里都有防腐劑;發饅頭要用到膨松劑……就算是水果,你也只能吃本地生產的,因為外地運來的或反季節水果都要用上保鮮劑和防腐劑。”
離開了食品添加劑,大概人們只能吃白水煮菜,或倒退到吃野果野菜的原始時代。國外有一位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使用食品添加劑是人類與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孫院士說,在一個食品添加劑無處不在的現代文明社會里,坦然接受食品添加劑、努力做好食品添加劑、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才是正確的選擇。以為天然的東西就一定安全,化學的東西就肯定不好,這是人們對食品添加劑的另一個誤區。
“有時候,食品添加劑的化學品和天然品之間,消費者很難區分。薄荷味口香糖里要用到薄荷腦這種食品添加劑,你知道它是天然的還是合成的?中國目前生產的薄荷腦都是天然的,是從薄荷油里冷凍分離出來的,而日本已經實現了薄荷腦的大規模人工合成,這是高科技的產品。這兩者之間在分子結構和安全性上沒有任何區別。全世界都想用合成薄荷腦來代替天然薄荷,但只有日本有這項高新技術,這恰恰說明了科技發達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同薄荷腦一樣,幾乎每類食品添加劑里,都既有天然的,也有化學合成的。化學合成的食品添加劑,許多是在搞清了天然物質的化學結構后,再人工合成的。比如牛肉香精、雞肉香精等各種肉味香精,作為它們的發明者,孫院士笑言,那幾乎就是把牛肉、雞肉燉成像湯一樣后,提煉出的食品添加劑。不過,這不是像家里那樣放在小火上燉,而是用生物酶解技術把肉里面的蛋白質分解成了多肽和氨基酸,再與洋蔥汁、細香蔥汁、大蒜汁、糖等一起燉煮,和家里煲湯燉肉沒什么區別,可以用在各種各樣需要肉香味的食品中,如雞粉、方便面調料、肉制品、菜肴、膨化食品、速凍食品、豆制品等。
“我今年在講課時,遇到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追著我問,味精到底能不能吃,它是不是安全的啊?”孫院士說,味精是用玉米等糧食發酵做出來的,是谷氨酸單鈉鹽,玉米你可以吃,為什么要害怕味精呢?有人傳言日本早已禁用味精,那怎么可能?味精是日本人發現的,他們現在味精的人均消費量也大大高于我們。網上還有流言說味精有毒,所有食品添加劑都有毒。事實上,世界上任何食品中都含有毒有害物質,有毒無毒與有毒物質的含量及食用量有關。食鹽、紅糖是無毒的,但一下子吃半碗,照樣會中毒。為什么要規定食品添加劑的最大使用量?只要在限量范圍內使用,肯定是安全的。這個量的界定,是建立在安全性評價基礎上的,并且留了很大余地,即使你天天吃100種食品,其中的食品添加劑加在一起也不會對你的健康造成危害,因為你吃的東西總量是有限的。
“違法的人,就應該罰得他們傾家蕩產”
有太多食品添加劑的知識需要向百姓普及,但孫院士認為,不能把所有人都變成專家,人們應該不必操太多的心,就能過上安全、放心的生活。“有些人買食品喜歡看著標簽里的食品添加劑名稱琢磨半天,希望能看出讓自己放心的食品來。”孫院士說,自己在買食物時,絕對是個最省心的人,只看兩樣東西,一是有沒有過保質期,二是自己有糖尿病,看看食物里有沒有加糖等。
近年來,“一根雪糕里含十幾種添加劑”、“一顆話梅含8種添加劑”這樣的新聞甚囂塵上,不僅吸引眼球,更加重了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懼心理。其實,標注了比以前詳細的食品添加劑品種,這是我們國家標準的新要求。在孫院士看來,食品香料品種越多,食物的味道就越豐富、越細膩。就像蘋果,里面有幾百種風味物質,才造就了你品嘗到的酸酸甜甜的特殊味道。香味是食品的靈魂,受到熱捧的《舌尖上的中國》更體現出中國人有多喜歡追求美味。既然所有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都是安全的,我們為什么不放心地品嘗現代科技造就的美味佳肴呢?
真正應該把住的,是違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監管這道關。孫院士認為,“必須嚴打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的違法犯罪行為,對食品安全方面的犯罪人員,除了依法嚴懲外,還應參照國際慣例,罰得他們傾家蕩產,終生禁止他們進入食品行業。”美國、日本等國家在100年以前,也曾遇到食品非法添加的問題,通過法律上的嚴厲打擊,促進從業者自律,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自律是基礎,法律是保障,這兩者之間,要通過嚴格的監管聯系起來。”孫院士說,這是很多國外食品安全專家介紹的經驗。此外,作為發展中國家,國民文化素質、道德素質、法律意識都亟待提高;城市和農村之間發展不平衡;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占很大比重,不利于監管,這都是中國頻發食品安全問題的社會背景。“在以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衡量中國食品時,很多人忘了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要在發展中進行,需要時間。在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之前,我相信我們肯定能解決這個問題。那時候,食品添加劑也將不再是我們心中造出的一個莫須有的‘鬼’。”
文章來源:新華網湖南頻道